文本選讀:《存在與時間》第 29 節

- 課堂作業

此在存在的展開


情緒、有情緒;海德格認為這就存在者層次上而言,是生存論構造的基本。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式各樣的情緒,或者激昂,或者平淡,都建構——展開而公開了此在的存在,儘管這是作為一種負擔而呈顯出來的。此在作為一個存在者被情緒所展開了:就是那個在此在的存在當中被此在所托付的存在者、那個於此在生存時便不得不在的存在者,如海德格在第九節提到的一般。透過情緒,此在的存在便被揭示於其面前,或者可以說此在的在(being)被帶到這個此在的此(there)。而此在總是在情緒之中,它總是透過有情緒開展了自身的存在。雖然在日常狀態下,此在常會有意無意地閃避這樣被展開的存在,或無視於情緒之所能的展開。但藉著如此對情緒的閃避,反倒更彰顯了此在托付給這個存在者(此)的這樣一件事。在日常狀態下被展開的此在、在無關緊要的情況下被揭露的那樣的存在,是現象學上最具價值而值得觀察的。

我們必須注意到情緒是原初的展開方式,因此對那些先於情緒的認識,它們能達到的展開是如此淺薄以至於毫無意義。同時,我們也必須認知到正是因情緒會且僅會展開此在的純粹的存在狀態,那個此在當下的「存在著」,所以我們仍對此在的何所來何所往一無所知;當此在本身的存在事實愈發明晰,它的何所來何所往就顯得愈發黯淡而無法追尋。但此在總是被情緒所展開的,它的存在必定會陷入這樣的狀態中:海德格稱此在這樣的”存在著”為這存在者被拋入它的此的被拋境況(Geworfenheit)。「此」(there)指的就是這存在者的在世,被拋境況則是存在者被此在托付的實際情形。此在如何發現這種實際情形呢?被拋境況並不是此在透過某種感知而追尋到的。它不是一種存在論上的事實性,不能經由單純的觀望活動來描述。我們應當從此在這個特殊的存在者的性質去了解。倘若此在把被拋境況托付給那個「在且不得不在」的自身(作為存在者),那麼這個存在者便可以追問此在的被拋境況。然而,因為此在是作為存在者被情緒展開的,這個存在者的向來我屬性質使得它的追問必須由自己來回答。存在者的追問要由此在回應,但當此在作為這存在者時的同時,這個問題便忽然消去了;它必定總是知道答案的。

如同前面所提到的,情緒的展開使得此在面對它的存在。這當然不是透過感知而得到的,這是此在在世必定擁有的生存論的性質。與被拋境況跟「存在著」一般,它們同時被展開,成為此在生存論上的基本性質。對這樣性質的覺察往往是通過逃遁的、被動的方式而得。因為存在者的情緒總不屈就於它的存在性,而逃逸必是逃逸於某物——那些所展開的事物。在存在論上,情緒被稱為現身情態(Befindlichkeit)。海德格在這裡給出了現身情態的第一項存在論的本質性質:現身在此在的被拋境況中開展此在,並且首先通常以閃避著的背離方式開展此在。


在世的展開


我們不應當將所謂現身情態當作一種靈魂的、在內或者在外的狀態。它不是一片將世界染上顏色的濾鏡。世界之所以如此呈顯,此在之擁有的內省經驗根本而言就是以現身情態所展開而得的(因此,這樣的展開固然不是說這些事物「如其本然的被認識」)。換句話說,現身情態就是此在存在於世中的方式,它是在世中升起的。以沮喪為例:此在消極對待於內的內省體驗,於外則對操勞的世間事物被動、無作為,或者認知被刻意扭曲,或者充滿偏見。不過,海德格也提到,現身情態展開所導致的這種偏見及錯覺,儘管非所尋視事物的本真狀態,卻在存在論上有積極性質。對世界認知的偏差、不固定而隨情緒改變的世界中,才能凸顯某些上手事物特別的世界性。

我們也可以發現,現身情態對在世的展開有指向性。在沮喪情緒中,現身情態會向著沮喪展開在世,揭示出所沮喪之物,將此在與這些被指向的事物牽連並相遇在一起。這樣指向世界的狀態顯示,感官上之所以會經歷到各式感覺,是因為感官所感覺之事物已先行被現身情態的展開給牽住了。我們都同意感官在存在論上是在世的存在者,因此其所能感受到的必定只有現身情態先行指向的。在此脈絡下,對任何世界的揭示都應該透過情緒的展開而得,而非純粹的直感。

這裡給出現身情態的第二項存在論的本質性質:世界、共同此在和生存是被同樣原始地展開的。現身情態是此在存在被展開的方式,亦是整個世界被展開的方式:如海德格所言,現身情態即為存在論上的存在方式,而展開自身本質上即是在世。情緒已經、並且總是展開了整個在世。現身情態同時構建了此在與世界,而此在藉著現身與世界有了牽涉。



我的解讀

海德格用非常抽象的方式來描繪在世這件事。大量的術語使得我在閱讀文本時花費了極大的力氣試圖去理解,並於腦海中具象化這些概念。我也常擔心自己是否曲解了其本意。海德格以有情緒這件事作為之後分析的基礎,因為人總是有情緒、在情緒之中的。他也提到所謂的沒情緒:「沒情緒不應同情緒沮喪混為一談。但這種常駐不去的、平淡淡懶洋洋的沒情緒也絕不是一無所謂的,恰恰是在這種沒情緒中此在對它自己厭倦起來。」然而,若此在沒有情緒,它該如何認知一個未被展開的世界?在世仍然會被那不存在的現身情態展開嗎?或者,沒情緒也算做情緒的一種?

我在滿心只想盡快完成作業的當下,察覺不到任何情緒。如果沒有展開發生,則此在這時不應當作為一個存在者;它根本還沒有存在的方式。也就是說,此在於無情緒時忽然從被展開的世界中抽離,回到尚未在世的原始狀態。當然只要願意的話,此在隨時都能喚回情緒。在這種情況下,此在似乎確實是對它自己厭倦起來了。不過若就此,我認為比起「厭倦」,「忘卻」更能貼切的形容這情況。相反地,如果將沒情緒當作一種情緒,則此在當然存在於世界之中。只是這個現身情態所牽連的事物該是何物,此在與世界又該如何被展開變成了問題。我對這兩個推論都不甚滿意,而海德格並未深入解釋沒情緒究竟是何種狀態。我想這裏應有值得說明的空間。